
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状元桥村。状元桥村,地处瓯江下游,东至茅竹岭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平山寺为界,南与御史桥村、西台村相邻,西接横街村,北濒瓯江七都岛。地属状元街道其中一个行政村,村域面积 1.6 平方千米,下辖状元桥、茅竹桥、下市、周宅、黄宅、前梅、前潘、前冯等自然村。交通枢纽便利,有穿村而过的机场大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和瓯江路,与瓯海大道和金温铁路近邻,还建有交通客运中心、渡轮码头、易通码头、石油公司码头、燃料公司码头、海军码头等。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状元,在南宋嘉定年间,文科状元赵建大,出资建造了一座形如长虹的桥梁,横跨于宽阔的河上。据有关文献记载,此桥长约40多米,宽5米多,全花岗岩条石结构,下设12个桥孔,俗称“十二间桥”。当时堪称温州石桥之最,上设青石栏杆,气势宏伟,坚固美观。后来乡人为了纪念赵建大为人民造福的功绩,将该桥命名为“状元桥”。

状元桥,网络截图(蔡云傲摄于1976年11月28日)

状元桥,本人摄于2017年5月30日农历端午
岁月更迭,时代发展。当时的“十二间桥”已于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并于1989年,由镇政府拨款、地方群众集资,在状元桥东北侧,建起一座四面近路近桥近水的三层亭阁“状元阁”。 后来又相继在状元桥南首的石板桥上扩建起“状元廊”,在龙飞路龙飞桥的西南端新建“状元亭” 。

状元廊

状元亭
“状元桥”既是桥名,又是村名,还泛指整个状元古镇。无论是状元古镇,还是状元桥村,亦或是状元街,都因桥而得名。状元街,也称状元桥,此时的状元桥并非指“桥”,也不是指“状元桥村”,而是状元桥村的一个下辖自然村。

状元老街


状元升船机站


状元中心小学原址


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属永嘉县六都,因这闻名遐迩的状元桥就建在此地,久而久之,桥周边的繁荣商贸街也被冠以“状元”之名,称状元街。它西边紧挨着下市,东边紧邻着茅竹桥,是“依江而建、畔河而立”的繁荣街巷。街长二百多米,石板路面,两旁是一式二层错落有致的过街骑楼。民居、店铺“逐水而居”,出入“小蓬船”为伴。状元街中段瓯江边设有码头,是通往乐清、永嘉、洞头和玉环等地的重要枢纽,现今这码头已迁移到龙腾北路附近。沿温瑞塘河状元段,还设有河埠头,可直达温州市城区和瑞安等地,但现今这河埠头已荒废,成了每年端午赛龙舟的观赏台。






状元河埠头

记得小时候,当载着满舱商货的船只,沿着温瑞塘河缓缓驶来靠向状元河埠头时,我常常会站在埠头,翘首企盼着我的父亲提着货物,从船舱里走出来。从我读小学开始到上初中的那段光景里,我家曾开过小店,就在住家一楼的沿街店铺,卖些副食品、生活用品等。我母亲负责经营,我父亲负责进货,偶尔会由放学后的我和我哥帮着看店。主要进货渠道是从状元街的副食品等批发店进货,有时也会远赴瑞安采购。

下市娘家门店 摄于小时候


下市娘家
说起我的小时候,就必须提到下市,这是我出生的地方,祖辈都在下市。下市,以前也曾叫霞市,属永嘉县六都,状元桥村偏西北方向,北濒瓯江水,南依状元河,东与状元街隔着一条龙腾北路,西与横街村相邻。临江可遥望瓯江对岸的七都岛和永嘉乌牛,沿河可远望大罗山。天亮时,旭日升瓯江,黄昏时,金珠落河盘,我从小就在这依江傍河的下市长大。

瓯江日出

状元河落日
下市,以陈姓、江姓、王姓等这几大姓氏为多,其中王氏祖先是从永昌堡迁移过来的。永昌堡,在我的儿时记忆里就已知晓,永昌堡在永强二都(永嘉二都)那里,并建有王氏祠堂,常听我爷爷提起。

下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记忆中,爷爷经常会躺靠在竹椅上,如果是夏天就会手摇着蒲扇,若是冬天就会在家门口的道坦里晒太阳,然后会像讲故事般和我们讲他曾经的生活经历。爷爷是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但他也从没被苦难生活打倒过,耿直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晚年留给我们可亲可爱的印象。是的,用可亲可爱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无论爷爷年轻的时候有多急性子,有多暴躁,当面对我们这些子孙辈的时候,他总是可亲可爱的。

左为我的爷爷 生前照
这一点,我的父亲就随我爷爷,从小到大,我的父亲对待我和我的哥哥,到现在的对待我们的子女即他的子孙们,也是这样的。尽管现在也是常听我母亲抱怨我父亲的脾气有多暴躁,当面对我们和我们的子女们的时候,我的父亲总是没有脾气的。所以,我的童年是没有打骂的,尽管生活过得艰苦,却也一直在父亲母亲的呵护中长大。

渔业社办公点
小时候的我,长得跟男孩似的,平时的玩伴也基本是男孩。那时下市路还建有一家渔业社,那里是渔民归港后收获鱼的地方,也是我们小孩最爱去的“游乐场”。记得那里有个用来制冰的蓄水池,正好有泳池般深,我们常常会偷偷跳到蓄水池里游泳、玩水。蓄水池旁有个车间,通往车间二楼的是一座露天楼梯,我们常常会在楼梯转角平台这里往下跳,足有两三米高。从制冰车间通往渔轮的流水线设备,是用来运输冰块的,狭窄且长,铁架材质的流水线从制冰器械一直延伸到江面,上面铺就塑胶皮。我们就从这铺有塑胶皮的铁架子上一直连走带爬的到达流水线的尽头,低头往下看,就是滔滔瓯江水。人小胆大,当时懵懵懂懂的不觉得可怕,若是换成现在,我是说什么也不会这样玩的,太危险了。

我和我二姐小时候 摄于瓯江畔
我们的“游乐场”不仅有渔业社,还有堤塘。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堤塘是我们放风筝的好场所。我以前放的风筝都是我哥哥手工制作的,他在做,我就蹲在边上看,或打打下手。记得我家屋后以前是种有水竹的,做风筝的筝骨就是从这水竹劈下来,削成薄而细软的竹篾,扎成燕子形状或老鹰形状,再用米糊糊上薄纸,风筝两端撑一根细竹篾,再绑上引线,粘上尾巴,待风起时,让风筝翱翔在天空。

我和我二姐小时候 摄于瓯江堤塘
当夏天来临时,我们就会走下堤塘,踩在泥泞的滩涂上,或挖泥巴玩,或守着小蟹洞抓小蟹。当时我们抓小蟹的方法是用一根绳子绑成一个小圆圈活结,按在小蟹洞口,接下就是静静地蹲在旁边,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洞口,只要一看到小蟹爬出来,就赶紧抓紧绳子,此时,小蟹的蟹脚往往已经被绳子给绑住。

瓯江滩涂
到了秋天,已是收割水稻的季节,稻田里到处是绑成一扎扎的稻杆贴,而这稻杆贴就成了我们跳“水牛背”的好道具。现在的温州大桥高速入口处,以前是一片稻田,这里不仅有稻田,还有瓯柑园。我还记得我家的瓯柑园也在这里,我爸还在瓯柑园里还搭了一个棚,帐篷大小,里面铺有床铺,每当瓯柑熟时,用来夜守瓯柑的,防止瓯柑被偷摘。
温州的冬天是不太冷的,暖阳下,家家户户的阳台或是窗台,都挂晒起了酱油肉。我们几个调皮的小孩会偷偷拿把小刀,把家里正在挂晒着酱油肉,割一小片一小片下来,找一个角落,生一把火,把酱油肉放在火上烤焦后,也不管熟不熟,当烤肉一样香滋滋的就往嘴里塞,吃得满嘴黑糊糊的。

待我后来长大,嫁到了茅竹桥。 茅竹桥,即茅川,属永嘉五都,处状元桥村偏东方向。据传,因该村古时有座以茅竹为材质搭成的桥,故取桥名为茅竹桥,经长年累月日晒雨淋,茅竹逐渐破损,后来村民撤茅竹改为石板搭建,到了70年代左右,修建成水泥桥面、青石栏杆。茅竹桥地名也由此桥而来。

茅竹桥

茅竹桥虽只是状元桥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域广,还下分江边、黄顺泰、山河、杨宅、前岩等片区。其中的黄顺泰,据有关文献记载,清朝至民国年间,茅竹桥有家“黄顺泰酒庄”,老板东家叫黄仲耀,又名三娒先。有着江南一大名宅称号的黄顺泰酒庄,占地约4亩左右50余间的土木结构宅院,坐落在现温州机场大道的茅竹桥北首石油加油站西旁。当时黄顺泰是状元一大富户,抗日战争时期遭到重创,抗战胜利后,黄顺泰乐善好施,拨出50亩田租用于慈善费用,接济贫苦百姓度日。建国后,在土改中被评上好户,所有房屋、地田都被分给茅竹桥一带贫下中农。后来,人们习惯称此地名为黄顺泰。










茅竹桥以东是茅竹岭,西以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平山寺为界,海拔高约100米。山清水秀、竹林叠翠、鸟语花香,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具佳的古道山岭。古时因山上遍地种植茅竹而得名茅竹岭,古道铺有雕刻着花纹、绳纹、云纹防滑图案的石板条。据有关书籍记载,清康熙初年就有在茅竹岭筑城驻守,称茅竹寨或者茅竹汛。晚清在茅竹岭山寨建有炮台,并先后有清光绪武进士陈百川和清光绪武举人洪筱山等清廷名将镇守过茅竹岭炮台。抗日战争期间,茅竹岭是重要战略要地,现在仍是海防基地。

茅竹岭古道


茅竹岭,是我小时候经常来翻越的山岭,印象犹为深刻的是,我才上小学二年级时的那年严冬,下起了一场对于温州来说犹为罕见的大雪,我跟着哥哥们,踏着厚雪来爬茅竹岭。那时候,每当阳春三月杜娟花开时,就携童伴来摘杜鹃花;炎夏酷暑蝉鸣声起时,又结伴来这茅竹岭深处避暑纳凉;秋意深浓红叶染林时,就来此处沿着古道踩落叶。那是回响着我童年欢笑的山岭,也是流淌着我青葱岁月的山岭。

那场大雪


地处塘河流域的状元,水草丰美,受河水滋养,状元人自然也是心灵手巧。每逢元宵佳节,各村落都制有各自工艺精美的龙灯,或观赏,或巡游。记忆里,舞龙灯都是华灯初上时开始进行,一路通宵舞到第二天清晨。每家每户都派出壮丁,挨村挨庙舞龙参龙,祈求新的一年丰收、平安。逢端午佳节,依江而建、畔河而立的状元都会进行赛龙舟。龙舟,一般都有18档,即36位划手,和前后把梢、锣鼓、参龙、掌旗等,各村各舟分别不同颜色。斗龙时,船上的锣鼓声、岸上的喝彩声、沿河的炮竹声,好不热闹。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也是体现与发扬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村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处在东海沿海,又是瓯江沿岸的状元,1994年的8月21日(农历七月十五)遇17号台风,损失惨重。住在瓯江畔的我,亲眼见识过被狂风推至十来米高的巨浪。当夜色降临后,狂风暴雨,潮水暴涨,停靠在岸边的渔轮被巨浪推冲而来,撞垮堤塘,滚滚瓯江水瞬间涌入沿江路面,淹没并冲塌许多老房子。当时吓得我脚骨发软,只敢从窗缝里往外看,雨夜下的路面,只见整条街全被瓯江水淹没,隐隐约约看到水面漂浮着各种东西。我家的房门也差点被江水冲塌,当水面快淹没到二楼时,还好台风已登陆,并到了退潮时间,逃过一劫。

网络截图 江国荣摄于1994年 状元江边

网络截图 江国荣摄于1994年 状元下市

网络截图 江国荣摄于1994年 状元老街

网络截图 江国荣摄于1994年 状元中心小学
时下,随着“大拆大整”的临近,状元桥各片地方都相继组织了地方女子联谊会,邀请地方上的女儿、儿媳,大到耄耋之年,小到初为人妇,姑嫂联谊,手牵手、心连心,相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叙邻舍情谊。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节目都是地方上的姑嫂姐妹们自编、自导、自演。通过丰富多彩的歌舞曲艺表演,展示各片地方女子们的美好风姿和精神面貌,赞颂对地方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下市,是我的娘家,我在此地生养长大,留有我童年、少年和未嫁之前这段岁月里的生活记忆。状元街,在我上小学的这段童年时光里,每天都会往返于这条曾经繁荣的街巷。而茅竹桥,是我的婆家,姻缘牵线,让我嫁于此地。这里有执我之手与我偕老的人,也将是我开始细水长流和生命延续的地方。无论是下市、状元街,还是茅竹桥,留有我生活足迹的地方,终将在这岁月的长河里,或迟或早,被改建或是被夷为平地,无处寻踪。老家老舍老邻居,这对于年轻的这一代人来说,可能没有特别深的情感,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是从无到有、一点一滴亲手建立起来的家园,他们对于老家的情感,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眷恋与不舍。



以下三图为江国荣摄



作者 小苗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