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四川手机报记者从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获悉,作为锦江公园沿线的23个重要节点公园之一,由成都锦江公园发展服务局指导、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成都人记忆中的亲水乐园——活水公园将于7月29日(本周五)重新与市民见面。

据悉,活水公园始建于1998年,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多道自然工序净化后于“鱼尾”流出重归锦江,即可完成净化。本次修复整治工程中,活水公园的净水系统也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复,净化后河水的主要指标接近地表Ⅰ类水标准,已远超人体可以接触的标准,市民可放心在此亲水、戏水。
市中心的微缩峨眉山 现有植物超400种

不只是水,此次修复整治工程还引种了峨眉山特有的本土植物,并在“鱼头”处复原出峨眉山植物群落。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园区现有植物400余种,包括峨眉桃叶珊瑚、观音莲座蕨等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和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此外,园方还在公园中间,还特别开辟了一处几百平米的林下开敞空间,专门种植耐践踏的草坪,可供市民自由进入玩耍。
无蚊+均温低3℃ 一环内的“天然空调房”

没有人能抵抗树荫下“叉水”的乐趣!据公园内的环境监测站数据,园内的气温比园外日均温低3℃左右,PM2.5、PM10更是常常保持在个位数,空气质量指数稳定在优质水平。

同时,本次活水公园修复整治项目特别引入50余台灭蚊设备,采用环保物理仿生技术诱捕吸血母蚊。同时,园区内的“净水”“活水”,以及梳理后疏密有致的植被空间,也已基本消灭了蚊虫繁殖条件。因此,再次开园后的活水公园,将基本实现“无蚊”,为市民营造出舒适的游园体验。
天然教科书 遛娃好去处
生态净水系统、珍稀植物、零碳展示系统……全新亮相的活水公园更是一座天然的科普教育宝库。升级后的水情教育馆,运用沉浸式、智慧化的展陈手段,介绍了锦江的历史、治理过程、活水公园的建造历史和净水原理,传递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鱼尾”处海绵城市实验平台,还可以体验局部大雨,通过铺装的渗透路面,展示“能喝水”、“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理念。

作为贯穿成都中心城区的“精品绿轴”,锦江公园与老成都人的记忆密不可分。未来,老公园焕新、新公园建成,锦江公园还将持续“上新”,为市民休闲娱乐生活增添好去处。
(川网传媒·四川手机报记者 徐浩煊 摄影报道)